快轉到主要內容

為什麼AI能如此迅速地吞噬產業——我們該如何因應?

AI其實不是一種技術
#

以前喔,那些徹底改變世界的科技,吞噬產業的速度,可沒那麼快。

你看,汽車在1886年就製造出來了,但馬匹數量真正開始減少,已經是1920年代的事了。同樣的道理,萊特兄弟在1903年就飛上天了,但商業航空真正廣為普及,得等到上個世紀60年代了。

就連網際網路,普及起來步調也挺慢的。像AOL這些早期的網路服務商,大概1990年左右才大規模普及,但到了2000年,北美地區也才一半人能上網而已。

這些改變世界的科技之所以普及得慢,就是因為它給了社會足夠的時間去反應、去適應——有時候,這個適應過程甚至需要一代人,或者更久的時間。

但AI呢,它顛覆產業、接管現代工作的速度,比以前那些顛覆性的科技快了好幾個層級。

這可就對AI的普及會怎麼影響社會、以及我們人類該如何因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ChatGPT吞噬世界
#

ChatGPT可以說是第一個真正強大、並且一般人也能廣泛使用的AI技術。這個技術是2022年11月才上線的。

僅僅5天,ChatGPT就有了100萬使用者。短短2個月,使用者數量就飆升到1億。

今天,距離它上線才兩年多一點,這個聊天機器人聲稱使用者已經超過8億了,差不多佔了全球人口的10%!更誇張的是,現在至少有76%的公司都在經常使用ChatGPT——這還只是那些承認有在用的公司喔!

像Anthropic的Claude這樣的競爭對手,也已經有了龐大的使用者群。Google估計,每個月有15億人會看到他們的AI概覽功能,這玩意兒可是直接出現在搜尋結果頁面最頂端的。

短短兩年時間,AI就從一種主要被高階軟體開發者和學者使用的技術,變成了幾十億人每天都在用的工具,而且用途……幾乎無所不包。更嚇人的是,這種瘋狂的成長可不只侷限於數位領域,它也蔓延到了實體世界。

Waymo這家自動駕駛公司,靠的就是AI技術,它2024年在舊金山向公眾開放了叫車服務。當時啊,它就給自己員工和媒體記者提供少量服務,市佔率幾乎微不足道。

到了2024年8月,Waymo每個月能提供31.2萬次自動駕駛服務。到了2025年初,Waymo就已經超越了Lyft,成了舊金山第二受歡迎的叫車公司——直接取代了數百名人類司機,贏得了將近30%的市佔率。而且,它還在持續成長。

就連高階的「知識型工作」也難以倖免。據《華盛頓郵報》報導,截至2025年3月,超過25%的電腦程式設計工作已經消失了。OpenAI的Codex和Anthropic類似的產品,據說正在迅速取代它們。

以前我們都覺得,學習程式設計這種高難度技能,原本應該能確保人類工人擁有一份高薪、不可取代的工作和高品質的生活。

現在可不是了。

它的崛起之道:基礎設施的秘密
#

為什麼AI吞噬產業的速度這麼快,而以前那些顛覆性技術卻要幾十年才能造成類似的影響?關鍵就在於,AI對基礎設施的依賴相對較少,而且它能非常快速、輕易地取代人類勞動力。

以前的科技一推出,要完全發揮潛力,那可需要創造出整個全新的產業才行。

拿汽車來說吧。是啊,最早的內燃機汽車維多利亞時代就有了。但要讓它們真正派上用場,整個世界都得從根本上改變才行。那時候的路啊,坑坑洞洞的,很多還沒鋪好路——馬車跑跑沒問題,但對於早期汽車的輪胎和簡陋的懸吊系統來說,簡直是場災難。同樣地,當時也沒什麼基礎設施來開採、提煉和經銷石油燃料——早期的司機們只能去當地的雜貨店買罐裝汽油。

汽車當時往往是客製化的,在當地小作坊裡製造出來,或者愛好者自己買零件組裝。直到像亨利·福特這樣的人開始創新——投入了鉅額資金——才讓汽車變得足夠便宜、足夠標準化,一般民眾也才買得起。想讓汽車維持良好狀態,還要能有地方停,那都意味著要建立起修車網路,還要用新的方式來建造房屋和商業設施。

簡而言之,就算創新本身已經存在了,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把所有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系統都建置起來,讓這項技術真正發揮作用。

AI就不同了。

是的,如今的AI模型背後也有大量的實體基礎設施支撐著。但大部分都藏在遠方的雲端運算中心裡——一般使用者根本不用操心,甚至根本不用知道。而且因為它高度集中,AI基礎設施的建置相對來說就容易多了。雖然對AI資料中心的需求每年成長33%,但除了偶爾的服務中斷,供應基本上沒什麼問題。

人類,讓開!
#

除了基礎設施需求少這個特點,AI還和別的技術不一樣。在很多情況下,AI技術可以直接一對一地取代人類勞動力。

比如說,像Uber這樣的傳統叫車公司,如果想在一個城市增加運能,那就得招募好幾百人,把他們納入Uber系統,再提供基本的駕駛訓練。這代價可不小。光是2021年,Uber就花了2.5億美元來訓練和激勵司機,讓他們在疫情後回來上班。而且,那些不做了的司機,或者乾脆選擇在節假日高峰期、午餐高峰期休息的司機,都會限制他們的成長能力。

Waymo的營運方式就不同了。它要是想增加運能——或者擴展到新城市——只需要多造幾輛車,然後投入服務就行了。據說舊金山已經有300輛車在路上跑了。

它們做的工作跟人類司機一樣(甚至可以說更好),卻不用領薪水,從不生病,可以每週7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不用休息,也不需要假期。

知識型工作也是一樣的道理。十年前,你想建置一個網頁應用程式,可能需要僱用大量的程式設計師,有專業知識的後端工程師來建立資料庫系統,前端工程師來撰寫JavaScript,還有設計師來製作CSS樣式表和響應式設計。但現在,「隨心所欲地寫程式」(vibe coding)的興起意味著,你一個人,幾天時間,基本上不需要什麼程式設計知識,就能建置出同樣強大的網頁應用程式。我最近就用AI自己做了個工具,能修正Siri的語音轉錄內容,這樣我就可以直接對著手機口述郵件和文章,然後得到一份乾淨的文本。只花了35分鐘,而且一毛錢都沒花。

基礎設施需求少,加上能立刻取代人類勞動力,這兩點結合起來,就解釋了AI為何能如此迅速地崛起。說真的,這些特性讓AI與其說是一種技術,不如說是一種能從多個層面帶來社會變革的基礎性發現。

Google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曾把AI比作火和電,說它對世界的潛在影響同樣巨大。這可能聽起來有點誇張。

但從根本上來說,他是對的——就像那些強大的工具一樣,AI幾乎能融入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讓它更有效率、更省錢,同時也會帶來根本性、不可預測的變化。

我們該怎麼辦?
#

面對這種快速的變革,我們人類到底該怎麼辦呢?

很多評論員把AI當成其他顛覆性的數位技術來看待。你看,十年前還在喊「學寫程式!」的那些人,現在又開始喊「學AI!」了。各大高校也爭先恐後地開設關於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和其他他們認為在AI時代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課程。

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它把AI當成一個只需要理解、系統化、然後就能投入使用的普通技術工具。但再說一遍,AI和其他工具不一樣啊。

你看,AI早期那些互動技巧,現在早就因為技術進步而變得無關緊要了。我2021年還在測試ChatGPT的前身時,使用它需要撰寫詳細、專業的提示詞,目的是讓機器能理解。那感覺就像在寫程式。可現在,大型語言模型(LLMs)理解使用者意圖的能力非常強,你跟它們聊天就像在跟同事聊天一樣,根本不像在跟電腦打交道。如果我當年花了幾年時間去學習2021年AI系統的詳細提示詞開發,那到了2025年,那些努力就白費了。

把AI當成一項傳統技能來教,根本行不通。這項技術變化太快,根本無法作為傳統技能來教。

同樣地,有些人則主張採取勒德分子(Luddite,指抵制新技術的人)的做法,完全抵制AI。

是的,客製化、不使用AI的空間永遠都會有其價值。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平台就是其中之一。就像有機農業透過_避免_使用某些工具和技術來創造價值一樣,不使用AI的空間也會繼續存在並發展壯大。

但它們的規模會很小。在美國,有機食品市場每年帶來520億美元的收入,這確實是個可觀的市場。但整個農業和食品市場高達1.537兆美元,相較之下,有機食品只佔了非常小但仍然重要的份額。

同樣的道理也會適用於AI。有些領域(比如寫作、藝術)永遠會因為一些不使用AI的作品而受惠——尤其當創作者的名氣或品牌是作品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時。

但在像程式設計和駕駛——甚至醫學或法律——這些人們更關心結果而不是工作如何完成的領域,AI將佔據主導地位,勒德分子的做法就大規模來說就行不通了。

所以說,解決方案不是迴避AI,也不是把它當成以前那些可以教授的科技來對待,而是要找到一種方式,把AI融入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豐富,同時又不失去我們的人性。

我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就發現了一個完美例子——我的AI語音轉錄修正器。

我喜歡自己寫文章,而不是直接丟給ChatGPT寫。但我不喜歡那種費勁地在電腦上敲打幾千個字的過程,也不喜歡寫作讓我一次被綁在辦公桌前好幾個小時的感覺。

有了這個AI驅動的語音轉錄修正器,我就可以對著手機口述文章了(這個修正器在保留我原話的同時,用AI修正了99%的口述錯誤)。我再也不用打字了。

我也可以隨時隨地都能寫作。以前我要在屋裡坐好幾個小時,現在我開始一邊在鎮上散步,一邊喝著Philz咖啡,一邊口述故事——這體驗簡直是好到不行了。

關鍵是,我這個自己做的AI工具並沒有取代我,也沒有取代我的人類思考或想法。它只是移除了我工作中枯燥的部分,讓我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空間工作——而且通常速度快得多。

程式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隨心所欲地寫程式和像Codex這樣的新工具,對於快速開發簡單的應用程式來說非常棒。但在大型科技產品和大型公司的層面,最好的程式設計師不是完全不依賴AI的人類,也不是沒有人類輔助的AI——而是懂得利用AI來_加速_工作的熟練人類。

這就是我們為了安全、愉快地將AI融入人類體驗——並駕馭它加速的顛覆性力量——所需要採取的方法。

我們需要找出那些我們不想(或無法)取代的人類創造元素,然後——除了某些特定的無AI空間——想辦法把AI應用到其他所有地方。

這種方法充分利用了AI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和變革力量。但它又不需要我們向它低頭,把它當成我們自身智慧和人性的替代品。

我們可以運用AI,而不會被它吞噬。我們可以改善我們的工作,而不會讓自己變得可有可無。我們可以駕馭火,卻不被其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