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群剛踏入創投圈的天使投資人找上我,請我幫忙評估幾家他們正在觀察的新創公司。當我說出那家所有人眼裡最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其實有問題時,他們都傻眼了。說實話,那家公司的確有不少亮點——問題明確、解決方案吸引人,早期使用者也挺多的。可他們最興奮的地方,恰恰是我最擔心的:就是那兩個創辦人。
這家公司是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合夥創立的。他們兩人念史丹佛時就是室友,畢業好幾年還住在一起,創業點子也是兩人一起想出來的,工作也是一起辭的。現在他們基本就是那種,生活繞著便宜的墨西哥捲餅和熬夜寫程式轉的創業夥伴。
那些天使投資人說,這兩個創辦人關係好到不能再好了——好到他們堅信,關係這麼好,肯定能互相扶持、邁向成功。
我可不這麼認為。
當私人關係成了職場絆腳石 #
創業這件事,有朋友一起當然舒服又安全。我懂,我自己就經歷過這事——我第一家公司就是跟我一個從小就認識的麻吉合夥開的。我們小時候幾乎每個週末都到對方家過夜,有只有彼此才懂的梗,連家裡的親戚朋友都認識。基本就是親兄弟一樣長大的。所以啊,理論上來講,我們兩個已經準備好面對創業圈裡所有的妖魔鬼怪了。
但新創公司才不管你有什麼成長故事勒。它們在乎的是凌晨兩點的策略爭論,是投資人施壓下的轉型計畫,是功能延期上線或使用者流失帶來的爛攤子。這些不光只是技術問題,它們更是對人際關係的壓力測試。而且,是那種很大的壓力測試。就算你是最好的朋友,這些也不會變得更容易。
說真的,我們的友誼非但沒幫我們更好地面對創業挑戰,反而讓我們逃避,因為那些挑戰,最終都不僅僅是創業挑戰了。它們直接變成了嚴重的個人關係挑戰。你想想看,當你的共同創辦人也是你最好的朋友時,一句「不行」或「先等等」,就很容易不再是策略建議,而會直接感覺像人身攻擊。
舉例來說,我記得我跟我那個好麻吉兼共同創辦人,就產品介面設計吵過幾十次,每次都鬧得不歡而散。當然,那本該是工作上的分歧,但我跟你保證,當時我真的也覺得受到了個人背叛。
說到底,我都分不清自己是氣產品選擇本身,還是氣一個本該是自己最好朋友的人,居然不給我支持和信任……這樣搞新創真的不行。這也就是和朋友一起創業最核心的風險。友誼會把錯誤放大,因為創辦人很難把工作上的摩擦和個人身分區分開來。你得不到純粹的衝突,你得到的意見回饋總是帶著情緒包袱。你得到的只有越來越模糊的界線,而且賭注越大,界線就越模糊。
為什麼摩擦比友誼更重要 #
對了,這可不光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沒錯,我跟我最好的朋友一起創業確實很吃力,但我還親眼見過幾十個早期團隊也是這麼搞砸的。一開始可能大家興高采烈——「我們都能接對方的話茬!」——但往往很快就變成各種迴避:迴避艱難的談話、迴避績效評估、迴避那些可能讓對方覺得被冷落、不被重視,或者最糟糕的,覺得可有可無的決定。
簡單來說,當你的新創公司依賴的是一個你像家人一樣愛的人,你就做不出客觀的決定。你只會做出保護性的決定。而保護性的決定,是會毀了公司的。
說起來,你跟共同創辦人打交道時,應該跟「保護性」完全背道而馳才對。這是因為一段好的合夥關係,更多的是由「摩擦」而非「友誼」來定義的。摩擦才能讓團隊更銳利,讓公司更好。你需要一個能挑戰你、能看到你盲點、敢在會議上跟你拍桌子、敢說你引以為傲的功能爛透了的共同創辦人。你需要一個為了公司好,而不是僅僅為了你好的人。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也要能完全放開心胸,給你的共同創辦人提供同樣等級的批判性合作。
這意味著,找共同創辦人這件事,關鍵在於找到那個最適合跟你一起把公司做起來的人……而不是那個你最喜歡一起吃披薩的人。別老想著你們在交友軟體上會不會配對成功,而是要想想,你們兩個人能不能在工作強度和對要做的事情的熱情上,互相匹配。
我敢保證,新創史上那些最厲害的合夥關係,可不是在夏令營或深夜酒局上建立起來的。它們都是從孵化器、黑客松,或是對某個特定市場或問題有著共同的癡迷中誕生的。這些關係的基礎是相互尊重、技能互補,以及對角色和職責清晰的理解。
當這樣的共同創辦人關係奏效時,那真是太棒了。很多時候,它們甚至比最親密的友誼還要美好,因為除了極度的投入,它們還非常專業。他們不僅脾氣秉性合拍,更重要的是使命一致,這種一致性讓他們能夠挺過大多數友誼會沉沒的暴風雨。因為在新創公司裡,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喜歡你的共同創辦人。而是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你們兩人能合作得多好。而且請記住,在新創公司裡,總會有大事出岔子。
這可不是假設。這是鐵錚錚的事實。
所以啊,共同創辦人之間感情深厚,理論上聽起來確實很美好。但真正預示潛力的,是那些對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充滿熱情的共同創辦人。當你找到這樣的共同創辦人時,你才知道他們真的有搞頭,能把事情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