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工作光鮮亮麗背後的真相 #
過去二十年來,數位遊牧者這個族群,無論在職場上,或是更廣闊的文化領域,都留下了他們獨特的印記。
自從蒂姆·費里斯那本劃時代的暢銷書《每週工作4小時》問世以後,加上Instagram成了大家的心頭好,越來越多人便想盡辦法,怎樣才能把遠距工作,跟那些能在社群媒體上引人注目的旅行結合起來。
不過,現在這個「天堂」可能出了點問題。越來越多數位遊牧者開始承認,即使他們還在自己的經歷上標註「#受祝福」(#blessed),但實際上,他們已經口袋空空、身心俱疲了。
數位遊牧者的演變 #
雪梨大學的研究員丹尼爾·施拉格魏恩(Daniel Schlagwein)說,數位遊牧者這種現象「在2014-2015年間,才真正被大家視為一個[主流現象]」。那時候,網路上關於這個族群的社群開始變得無處不在。
施拉格魏恩在2018年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數位遊牧者的歷史]》。他把數位遊牧者定義成一種這樣的生活狀態:資訊科技(IT)讓我們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居住地和工作地不再受空間限制」的地方。
他提到,數位遊牧者們「可以而且確實自由地在全球各地移動」。施拉格魏恩還列舉了一些讓這種生活方式得以實現的重要創新,比如網際網路、公司對工作時間的靈活性、觀光業的發展(這催生了大量的旅行住宿選擇),以及線上行銷和銷售平台的興起。
數位遊牧者的工作,通常都要在網路上完成。所以說,根據Indeed.com的說法,這種生活方式特別適合[幾種職業]:比如寫部落格的、做商業顧問的、經營社群媒體的、平面設計師,還有自由編輯和作家。
不過這幾年來,數位遊牧者們早就把他們邊旅行(或者在不同地方短期租屋生活)邊能從事的工作類型,可能性大大拓寬了。隨著科技進步和職場的持續調整,適合數位遊牧者的工作類型也在改變。像是到2025年,一些最熱門的數位遊牧職業就包括虛擬助理、YouTube內容創作者、線上家教,還有應用程式開發者。
數位遊牧生活型態的利與弊 #
好些年來,數位遊牧者們可是費盡心思,就是為了讓那些「乖乖待在原地」的上班族羨慕得眼紅。
很多人開設了社群媒體帳號、經營了旅行部落格,分享了各種美到不行的照片,展示他們身在何處。還有有些人寫起了電子報、出版品等等,專門講述他們在異國他鄉的經歷,尤其會詳細描述那些遙遠地方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更高的生活品質)。
最重要的是,數位遊牧者們一個具代表性的行為,就是每當要分享工作或者旅行的好消息時,都會大量使用社群媒體標籤「#受祝福」(#blessed)。
不過最近,一些社群媒體網紅和數位遊牧者們開始不那麼依賴表情符號了——更多是選擇說「真心話」——來分享他們的生活和工作。
數位遊牧生活型態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它可能比看起來複雜得多。一位前數位遊牧者說,邊旅行邊工作會遇到不少挑戰,比如「[適應不同時區]、收訊差或手機沒訊號的干擾,以及不熟悉的工作環境」。
還有一些數位遊牧者寫道,在不斷工作和搬家的情況下,想要搞好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簡直難上加難。他們指出一些真真實實的問題,比如要搞清楚外國的工作和居留要求,還要費心研究不同的稅法,同時維繫好健康的人際關係,而且還得找到合適的醫療服務。
數位遊牧生活的心理健康風險 #
越來越多數位遊牧者開始透露,這種生活型態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穩定性構成了更大的風險。
數位遊牧者山姆·伍爾夫(Sam Woolfe)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詳細描述了那些可能讓旅行工作者身心和精神平衡崩潰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孤獨感(這幾乎是所有遠距工作都會遇到的問題)、缺乏支援網絡(如果你遠離了家人和朋友)、壓力、思鄉病,以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表現為睡眠習慣差和更常外食)。
為數位遊牧者提供服務的治療師和其他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也開始[注意到],這種生活型態很容易導致旅行倦怠,以及不斷適應新文化、甚至是新氣候和地理環境所帶來的壓力。
或者就像最近一位數位遊牧者在Reddit上[發文說的那樣]:「我永遠愛旅行,但是一年半的持續奔波讓我精疲力盡,感覺自己沒有發揮出潛力,渴望更多實質的內容,而不是流於表面。」
是時候換個數位遊牧者標籤了嗎? #
現在,擔心就業前景和在理想社群裡找到穩定住所的,可不只有數位遊牧者。
實際上,每個人,即便是那些很少旅行、在傳統職場上班的族群,也常常會感受到孤獨、工作倦怠和壓力。
所以說,與其再發一張典型的海灘美照或者著名地標,然後配上「#受祝福」的標籤,不如試著分享他們正在面對的挑戰,再配上「#真實」(#honesty)的標籤,說不定這樣反而能吸引更多關注和讀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