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徹底卡關了。
我超級喜歡業務中那些有創意的工作,像是跟客戶聊天、設計新產品、寫寫文章,這簡直就是我的快樂泉源。
然而,好幾年來,我一直被那些重複又不得不做的雜事給淹沒了。我想你大概也能體會。
我說的是像是尋找潛在客戶名單、撰寫報告、發送郵件、客戶追蹤這些。
那份待辦清單總是佔據上風。我的行程表看起來就像是玩俄羅斯方塊玩砸了,亂七八糟。
那時候我就在琢磨,AI現在這麼熱門,我能不能把這些又無聊又重複的工作都自動化呢?
我要的不是那種簡單的聊天機器人或小幫手,而是真的能實際執行任務的「代理」。
於是我決定試試看。結果嘛,你猜怎麼著?
我想解決的三大痛點 #
我參與了一個規模蠻大的創業社群,大家都在討論如何在業務中運用AI。最近我們對6000多名個體創業家做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大家最頭痛的三個問題簡直讓人心痛啊:
- 潛在客戶名單不夠多
- 客戶轉換率低,無法有效處理潛在客戶
- 沒時間管理所有事情
我自己也是這樣。
如果你也是一位個體創業家,你肯定懂這種模式:沒潛在客戶 → 沒客戶來源 → 沒客戶 → 沒收入 → 沒時間解決。真是個惡性循環啊!
我的目標可不只是「省時間」。我是想打破這個循環,給自己多騰點喘息空間,好能好好發展。
建構我的第一個AI代理 #
我從最簡單的開始。我將我的第一個流程——生成潛在客戶名單——在便利貼上畫了出來:
- 哪裡可以找到最理想的潛在客戶名單?
- 我需要收集哪些資料?
- 如何篩選這些潛在客戶?
- 多久更新一次名單比較好?
然後,我就用AI工具,再搭配一些輕量級的自動化小工具,打造了一個「客戶開發代理」:
- 擷取目標網站和平台上的資訊
- 豐富資料(公司規模、產業、地理位置)
- 根據匹配度給潛在客戶名單打分
- 每天輸出整齊乾淨的名單
大概花了兩週時間,才把整個流程和提示詞給調整好。
當我第一次打開收件匣,看到一份整整齊齊、優先級都排好的潛在客戶名單等著我時,我徹底著迷了。
擴大我的AI「工具箱」 #
嚐到甜頭後,我又打造了兩個代理,替我省下更多時間:
內容代理
起草並排程每週2-3篇文章的發布。它會從我的創意庫裡擷取靈感,並根據不同平台調整語氣和風格。
光是這個代理,就替我省去了無數次「我今天該發些什麼?」的腦力耗損。
交付代理
能生成我80%的客戶報告——分析資料、總結洞察、起草初稿。
以前我每週得花6-8小時,現在只需要1-2小時。
改造前後大比較 #
改造前:
- 每週花4-5小時去蒐集潛在客戶名單
- 冷啟動客戶開發,回覆率只有2%
- 60%的時間都被重複性任務給吞噬了
改造後:
- 每天都能收到新鮮的潛在客戶名單
- 轉換率達到15-20%的「熱門」客戶開發
- 有更多時間做策略、執行客戶服務、開發新產品
但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呢?是精神狀態。
當你不再被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淹沒時,你的創造力就回來了。你能做出更清晰的決定,眼界也更開闊了。
我需要多高的「技術含量」? #
這點很重要:我可不是什麼程式設計師。
我是用現成的AI工具,再搭配一點點無程式碼工具(像Zapier、Aminos、ChatGPT)來「串接」起來的。
好消息是,只要你能寫清楚指令,然後耐心一點迭代測試,你也能做到。
我學到的經驗 #
- 先解決痛點,別只顧著技術 → 別老想著那些「酷炫」的工具。先搞定你最耗時間的地方。
- 提示詞的「工程」很重要 → 清晰、詳細的提示詞,能帶來天壤之別的結果。
- 這是一個迭代的過程 → 我的代理們每週都在進步。第一個版本,僅僅是個開始。
- 人與AI結合 → 我可不是「一勞永逸」地丟給它就不管了。我還會檢查並修改最終的輸出。這更像是一種協作關係。
- 先從小代理開始建 → 別想著一下子就把整個業務都自動化了。先自動化一個清晰明確的任務,然後再往上疊加。
下一步計畫 #
這還只是個開始呢。
我現在正在測試新的代理,像是:
- 客戶 onboarding 流程
- 撰寫提案
- 會議紀錄總結
- 更進階的郵件分類
我堅信,一年之內,我個人業務中80-90%的「繁瑣雜務」都能由AI代理搞定。
為什麼這對個體創業家很重要 #
AI可不只是一股潮流。它更像是一個「效能放大器」。尤其對於那些想發展壯大的個體創業家和小型團隊來說。
我們大多數人可沒那個條件,能雇用5-10個人來擴大規模。AI代理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槓桿」。
如果你現在就開始著手建構,那你就是走在前面了。
如果你等上一、兩年,你就要跟那些擁有「代理團隊」、一天24小時無休無止為你工作的創業家競爭了。
如果你也好奇AI代理能在你的業務中發揮多大作用,我這裡準備了一份快速的AI行銷評估表。快去索取一份吧。
特別想聽聽其他創業家的想法。你們有沒有嘗試把AI代理融入到自己的業務裡?效果怎麼樣?